五趾跳鼠

Allactaga sibirica   Forster
   

  19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体重95~140g;体长120~170mm;尾长(不连尾端长毛)172~226mm;后足长(不连爪)60~81mm;耳长38~44.5mm。颅长34~41.5mm,颧宽22.6~27.8mm;后头宽19.5~21.6mm;鼻骨长13.17.4mm;眶间宽约11mm;听泡不大,长约9mm,宽约5.7mm;上颊齿列长6.4~8.5mm;下颊齿列长6.2~8.6mm。
体毛色因地区不同而有变异,赤褐色与黑色混杂至沙黄色,杂有稀疏黑毛;体侧较淡;耳基部外侧有1白斑;整个体腹面、上下唇、四肢内侧以及足背面和前臂均为纯白色;臀部至后肢上部有1白纹;尾上下2色,上面似体背面毛色,下面淡白色,尾远端先有1段为白色,然后是1环黑色长毛,最后是1簇白色长毛,两者形成“旗”,具有讯号作用。
颅骨特征见属的描述。鼻骨前后的等宽,其后端与前领骨后端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。上门齿不垂直,而是向前突出。门齿孔宽长,达M1前缘水平。阴茎小,背面无纵沟,表面具有许多指向后端的小角质刺。乳头4对:1对在胸部,2对在腹部,1对在鼠蹊部。

生物学

主要栖居于半荒漠草原和山坡草地上,尤喜居于千草原。洞穴较为简单,洞口1个,直径约6cm,洞口周围有小土堆。洞道最长可达5m多,直径4~7cm,离地面一般为20~50cm深,临时洞道较短,长60~120cm,深20~30cm。主要在夜间活动,以种子、昆虫和植物绿色部分为食。每年繁殖不少于2次,4~7月间产仔,每胎2~9仔。冬眠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蒙古、前苏联和朝鲜。

国内分布

陕西,河北,甘肃,内蒙古,新疆,宁夏,吉林,辽宁,黑龙江,山西,青海

分类讨论

本种根据文献记载有10个亚种。我国已知有3个亚种:
1.指名亚种 A. s. sibirica Forster, 1778
体背面黄褐色略带褐色调。头骨较下列2个亚种略大些,长39~41.5mm(平均约40.2mm);腭骨也较长,25.4~27.5mm(平均约25.8mm);后足长70.3~81mm(平均75mm),明显超过其余2个亚种;耳长36~42mm(平均约40mm)。分布于黑龙江的泰来,吉林的白城、长岭、占于、通榆、镇赉、安广,河北的承德。国外分布于前苏联外贝力!尔、藏古和朝鲜。
2.戈壁亚种 A. s. annulata Milne-Edwards, 1867
体色较指名亚种浅淡,呈沙黄色。头骨比指名亚种的小些,长36.5~39.3mm(平均37.6mm);腭骨长22~24.5mm(平均22.7mm);后足长67~72.5mm(平均69.5mm);耳长38~44mm(平均40.5mm)。分布在内蒙古赤峰、二连、温都尔庙、土木尔台、商都、包头、磴口,河北省张北、康保、围场,山西省宁武、神池,宁夏的陶乐,甘肃敦煌、安西、玉门、酒泉、金塔、民勤、张掖、卓尼、嘉峪关、高台和青海海晏、涌城、巴嘎那林。
3.北疆亚种 A. s. suschkini Satunin, 1900
体背面毛色较暗,杂以淡黄褐色,接近指名亚种毛色,但稍为浅些。耳长41~57mm(平均47.7mm),明显比上述2个亚种的长。后足平均较指名亚种的短,长65~75mm(平均70.2mm)。头骨长32.9~39.8mm(平均38mm);腭骨也较短,长仅19.9~23mm(平均21.5mm)。分布在新疆北部的伊吾、巴里坤、木垒、奇台、北塔山、青河、富蕴、阿勒泰、布尔津、吉木乃、和布克赛尔、额敏、托里、克拉玛依、沙湾、乌苏和博乐等地。Buchner(1889)所报道的南疆哈密蒙古五趾跳鼠较有可能也属本亚种。本亚种在国外分布于前苏联中亚细亚。